树枝上的苹果红红的
延安的苹果又红了。
秋雨过后,黄土高原的秋风吹过延安市安塞区南沟村连绵不断的果园,开始了又一个丰收。从革命时代的“新探索”到新时代的“硕果累累”,从枝头鲜果到“飞天”的“明星产品”,延安苹果以它的“红”底色,映照着陕北人民幸福的笑脸。
《陕甘宁边区森林调查队报告》封面。资料图
红色记忆中的“丰硕果实”
延安苹果承载着比水果更深的红色记忆。
1940年,在陕甘宁边区农校任教的乐天宇写下了《陕甘宁边区森林考察队的报告》。报告明确提出“引进西方同年,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院在延安光华农场建立农业试验基地,首次对西部苹果引种进行系统试验。
档案显示,试验选用了“金皇后”、“浪味谷”等品种,记录了植株生长情况、果实品质等数据。据《解放日报》报道,“光华农场试种的西部苹果已初结果,果肉脆甜,为边区农业转型指明了新方向”。此次实验为后续苹果的大规模种植奠定了基础。
1947年,洛川县阿四村农民李新安用一头毛驴从河南灵宝驮着200株苹果苗,把“摇钱树”扎根在黄土地里。通过努力和智慧老区几代人,革命年代种下的幼苗,真正长成了“摇钱树”,结出了新时代的“幸福果”。
到2025年,延安苹果种植面积将达到332.8万公顷,覆盖全市13个县区,产量超过530万吨,综合产值603亿元,成为全国苹果产业链最完整的地级市。
小苹果,大产业。如今,延安苹果产业已形成“红色引领、科技强化、全链条升级”的发展格局,成为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实践。苹果产业不仅帮助延安脱贫,更成为乡村振兴的“红色引擎”。
果园内设置防雹网,防止雨水损坏苹果。
助推技术结出红色“果实”水果”
延安苹果的“红”不仅来源于历史传承,更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。
延安市安塞区南沟村驻地干部张媛媛发现,延安地处世界优生最佳区核心地带,平均海拔1200米,年平均日照2400小时,昼夜温差12.6℃,土质深厚,无工业污染。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得苹果的含糖量比其他地区高2%-3%。果肉鲜甜多汁,耐贮藏性强。
如果说地理优势是延安苹果变“甜”的原因,那么科学的管理方法则是苹果变“红”的原因。
站在南沟村的屋脊上往外看,给苹果增色的反光膜就像一块碎片果园里铺满了银丝带。南沟村“老果农”赵永东告诉记者,反光膜可以反射阳光,散射光就像给苹果“光嫩肤”一样,可以保证每片果皮红润、均匀。
此外,果农通过旱作、密植,亩产翻番;智能分选线就像“苹果质检员”,可以检测苹果的果形、色泽、糖度、霉核等,精准分选后实现“一一卖”;防雹网覆盖率达到82.9%,水肥结合技术节约用水70%,绿色防治技术减少农药残留……
延安市农业农村局数据显示,到2025年,延安苹果优质果率将达到88%,“勤健”等新品种亩产值“瑞雪”将突破4.5万元,成为高端市场的“明星产品”;去年10月30日,登上成功发射的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,延安苹果第九次成功进入太空,成为航天员的甜蜜补给。
那是苹果电商直播
销量红火,果农的生活也红红火火。
从田间到云端,延安“红”苹果不仅靠品质,更靠销售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当然,他们也卖得“红火”。
去年,赵永东的儿子从国外回来后,指导赵永东夫妇在直播间卖苹果,并强行打盹。今年,他们家继续在网上销售——产品状况良好,包装精美。苹果订单从全国各地涌来,商家甚至不用亲自来购买。
“我一直在网上销售,所以不用担心销量。”赵勇董说。
除了老赵电商直播、中欧班列、跨境电商……延安苹果实现了从农场到舌尖的全产业链,“朋友圈”也在不断扩大。到2025年,延安电商销售额将突破58亿元,占全国苹果出口的9%,产品已出口到35个国家和地区。洛川县建成首个数字化主题的苹果博物馆,用72万吨苹果深加工产品建成。果汁、果酒、气泡水等衍生品让“吃干、储净”成为现实。一颗苹果,串联起种植、加工、物流、文化旅游“五链协同”。苹果全产业链产值已突破600亿元。
果农的腰包也被欺负了,生活也变得更加富裕了。张忠 南沟村委会副主任延安市安塞区的一位官员称,2014年,该村人均可支配收入4653元,村集体“零收入”。到2023年,人均收入增加到2.15万元,村集体收入达到63万元。
走出南沟村,延安还有更多果农也靠苹果致富。到2025年,延安80万农民将因苹果过上富裕生活,果农年收入将超过2.5万元。通过“苹果+文旅”模式,延安打造了苹果采摘节、数字果园体验等项目,每年吸引游客超过1200万人次。
参加“红星照耀中华:从伟大胜利到伟大复兴”线上宣传活动的委员在南沟村调研
从南沟村“一角绽放”的场景,足以了解“一般蝴蝶”我国广大农村正在发生“翻天覆地的变化”。这一深刻变化的背后,不仅有乡村振兴顶层设计的科学引领,也有无数党员党员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的传承发展。坚韧不拔、不断奋斗的汗水浇灌着延安精神。
当“太空苹果”承载梦想飞向太空,当一代“新农民”用电商直播向世界展示家乡的繁荣,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农业现代化的加速,更是乡村生根发芽的生动写照。
年复一年,苹果照亮了老城区人们的笑脸。
起点中文网记者刘旺松杨惠轩轩陈嘉欣何童
评论 魏全贾存珍 李卓然
树枝上的苹果红红的
延安的苹果又红了。
秋雨过后,黄土高原的秋风吹过延安市安塞区南沟村连绵不断的果园,开始了又一个丰收。从革命时代的“新探索”到新时代的“硕果累累”,从枝头鲜果到“飞天”的“明星产品”,延安苹果以它的“红”底色,映照着陕北人民幸福的笑脸。
《陕甘宁边区森林调查队报告》封面。资料图
红色记忆中的“丰硕果实”
延安苹果承载着比水果更深的红色记忆。
1940年,在陕甘宁边区农校任教的乐天宇写下了《陕甘宁边区森林考察队的报告》。报告明确提出“引进西方同年,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院在延安光华农场建立农业试验基地,首次对西部苹果引种进行系统试验。
档案显示,试验选用了“金皇后”、“浪味谷”等品种,记录了植株生长情况、果实品质等数据。据《解放日报》报道,“光华农场试种的西部苹果已初结果,果肉脆甜,为边区农业转型指明了新方向”。此次实验为后续苹果的大规模种植奠定了基础。
1947年,洛川县阿四村农民李新安用一头毛驴从河南灵宝驮着200株苹果苗,把“摇钱树”扎根在黄土地里。通过努力和智慧老区几代人,革命年代种下的幼苗,真正长成了“摇钱树”,结出了新时代的“幸福果”。
到2025年,延安苹果种植面积将达到332.8万公顷,覆盖全市13个县区,产量超过530万吨,综合产值603亿元,成为全国苹果产业链最完整的地级市。
小苹果,大产业。如今,延安苹果产业已形成“红色引领、科技强化、全链条升级”的发展格局,成为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实践。苹果产业不仅帮助延安脱贫,更成为乡村振兴的“红色引擎”。
果园内设置防雹网,防止雨水损坏苹果。
助推技术结出红色“果实”水果”
延安苹果的“红”不仅来源于历史传承,更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。
延安市安塞区南沟村驻地干部张媛媛发现,延安地处世界优生最佳区核心地带,平均海拔1200米,年平均日照2400小时,昼夜温差12.6℃,土质深厚,无工业污染。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得苹果的含糖量比其他地区高2%-3%。果肉鲜甜多汁,耐贮藏性强。
如果说地理优势是延安苹果变“甜”的原因,那么科学的管理方法则是苹果变“红”的原因。
站在南沟村的屋脊上往外看,给苹果增色的反光膜就像一块碎片果园里铺满了银丝带。南沟村“老果农”赵永东告诉记者,反光膜可以反射阳光,散射光就像给苹果“光嫩肤”一样,可以保证每片果皮红润、均匀。
此外,果农通过旱作、密植,亩产翻番;智能分选线就像“苹果质检员”,可以检测苹果的果形、色泽、糖度、霉核等,精准分选后实现“一一卖”;防雹网覆盖率达到82.9%,水肥结合技术节约用水70%,绿色防治技术减少农药残留……
延安市农业农村局数据显示,到2025年,延安苹果优质果率将达到88%,“勤健”等新品种亩产值“瑞雪”将突破4.5万元,成为高端市场的“明星产品”;去年10月30日,登上成功发射的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,延安苹果第九次成功进入太空,成为航天员的甜蜜补给。
那是苹果电商直播
销量红火,果农的生活也红红火火。
从田间到云端,延安“红”苹果不仅靠品质,更靠销售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当然,他们也卖得“红火”。
去年,赵永东的儿子从国外回来后,指导赵永东夫妇在直播间卖苹果,并强行打盹。今年,他们家继续在网上销售——产品状况良好,包装精美。苹果订单从全国各地涌来,商家甚至不用亲自来购买。
“我一直在网上销售,所以不用担心销量。”赵勇董说。
除了老赵电商直播、中欧班列、跨境电商……延安苹果实现了从农场到舌尖的全产业链,“朋友圈”也在不断扩大。到2025年,延安电商销售额将突破58亿元,占全国苹果出口的9%,产品已出口到35个国家和地区。洛川县建成首个数字化主题的苹果博物馆,用72万吨苹果深加工产品建成。果汁、果酒、气泡水等衍生品让“吃干、储净”成为现实。一颗苹果,串联起种植、加工、物流、文化旅游“五链协同”。苹果全产业链产值已突破600亿元。
果农的腰包也被欺负了,生活也变得更加富裕了。张忠 南沟村委会副主任延安市安塞区的一位官员称,2014年,该村人均可支配收入4653元,村集体“零收入”。到2023年,人均收入增加到2.15万元,村集体收入达到63万元。
走出南沟村,延安还有更多果农也靠苹果致富。到2025年,延安80万农民将因苹果过上富裕生活,果农年收入将超过2.5万元。通过“苹果+文旅”模式,延安打造了苹果采摘节、数字果园体验等项目,每年吸引游客超过1200万人次。
参加“红星照耀中华:从伟大胜利到伟大复兴”线上宣传活动的委员在南沟村调研
从南沟村“一角绽放”的场景,足以了解“一般蝴蝶”我国广大农村正在发生“翻天覆地的变化”。这一深刻变化的背后,不仅有乡村振兴顶层设计的科学引领,也有无数党员党员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的传承发展。坚韧不拔、不断奋斗的汗水浇灌着延安精神。
当“太空苹果”承载梦想飞向太空,当一代“新农民”用电商直播向世界展示家乡的繁荣,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农业现代化的加速,更是乡村生根发芽的生动写照。
年复一年,苹果照亮了老城区人们的笑脸。
起点中文网记者刘旺松杨惠轩轩陈嘉欣何童
评论 魏全贾存珍 李卓然